您当前的位置:

山沟沟里来了科技特派员(惠州日报2020年05月31日)

日期:
2020-06-01

5月28日,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陈兆贵教授、徐良雄副研究员等一行5人来到广东大橘果业有限公司,与企业一起深入探讨“农业企业+特派员+贫困村”共同助力贫困村新模式,助力我市柑橘产业升级发展。

今年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日前,在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惠州学院22个团队69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农业企业做调研、送技术、搞创新,线上线下为贫困村和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线上线下服务春耕

2019年5月开始,惠州学院先后组建22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69名教师入选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家利用寒暑期和周末时间,直接对接惠州、河源等市43个省级贫困村,深入田间地头、农业企业,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培训,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惠东县白盆珠镇布心村位于白盆珠水库库湾一处山顶上,风景秀丽。惠州学院教授、农村科技特派员王国莉团队一行三人负责对口服务布心村。“通往布心村是一条盘山公路,下高速出口走了2个多小时才到。”王国莉对第一次前往布心村印象深刻,但初到布心村,她立即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

“村里有大大小小的天然鱼塘300多个,鱼塘里的罗非鱼喝着山涧水长大,肉质鲜美。”王国莉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布心村的主要产业是养殖,但存在分散管理、养殖时间长、靠天吃饭等情况。于是,她和团队成员针对性地使用富硒营养强化剂来提高鱼类品质,缩短养殖周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已经到了鱼儿肥美丰收的时节。

“现在布心村有10万斤罗非鱼正愁销路。”这段时间,王国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多方寻找销售渠道,并准备通过农业科技特派员代言、自己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村民拓宽产品销路,缓解燃眉之急。“接下来,我们还将在农业智慧化(数字农业)、标准化、功能化上发力,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农产品迭代升级。”

据了解,今年春耕期间,惠州学院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线上线下为贫困村和农户提供技术和服务。服务春耕,技术先行。惠州学院组织11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编制了涵盖15个专题的《春耕生产种养殖技术汇编》,该手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有水稻、甜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技术,还有科学施肥、绿色无公害蔬菜用药以及水产养殖技术、非洲猪瘟防控等指引。

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还通过“在线会诊”方式帮助农户开展春耕生产。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农村科技特派员曾令达团队对口服务龙门县龙江镇罗洞村,他带领荔枝龙眼创新团队克服困难,打造荔枝龙眼研发平台,并通过电话连线、微信视频、网络教学等方式在线指导果农。

“我们已经通过嫁接方式,将一些新的龙眼品种引进罗洞村,延迟龙眼结果期以提高价格。”在曾令达团队的帮扶下,惠东、龙门等地多个果园采用大树高接换种技术,引进大果品种、特早熟新品种、特晚熟新品种,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探索高效生态种植新模式

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农村科技特派员段中岗团队对口服务惠东县安墩镇水美村,该团队由段中岗、廖建良、林芳花、陈勇智4名博士、教授组成,人员专业包括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中药学和生态学多学科。“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第一与第三产业融合起来。”段中岗团队通过调研认为,水美村可以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中药材种植,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形成农村农业发展新业态,为农家乐、康养、旅游开发等打下基础。

今年5月12日和19日,段中岗团队分两次将石参、牛大力和金银花等4万多株中药材种苗送到贫困户家中,并到田间指导村民科学种植中草药。“本周天气较好,要抓紧播种。”段中岗对农户说,中药材种植涉及品种选择、种植与加工技术、销售渠道、资金投入及组织实施等多方面问题,需要中医药产业链各方专业人才参与。

在该团队的指导下,水美村开展石参—金银花间种试验,探索光照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兼顾的高效生态种植新模式。石参每亩种6000株,种植1~2年后可采收;间种金银花每亩种300~400棵,种植后第三年进入盛产期,可连续采收多年。今年,水美村参与中草药种植农户7户,小规模引进新品种4个,种植面积约26亩。在水美村番薯粉丝、蜂蜜与山楂等传统特色产业基础上,中药材种植将为产业扶贫提供新的支持。

2019年,该团队获得广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面上项目资助,该团队积极调研并邀请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一起参与产业扶贫服务,形成“农村科技特派员+行业企业+村委会+农户”模式,并组建水美村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微信群,随时通过微信群提供线上服务,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困难。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