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最美科技志愿者王国莉:用科技志愿服务助推“双百行动”

发布时间:2024-03-08浏览次数:36

近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公布2023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通知》,惠州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王国莉教授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名代表,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科技志愿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王国莉一直把“三农情怀”揣在心坎上。2012年,她被遴选为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从此,活跃田间地头服务“三农”,成为她的工作常态。这些年来,她和团队秉承“科教融合、产学一体、精益服务、振兴乡村”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实践、完善服务机制,在产业诊断、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再到品牌建设、人才培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条“思路新、服务好、讲效益、兴产业”的乡村振兴服务新路子。

从2019年开始,王国莉带领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科教兴农”团队开展精准科技帮扶活动,先后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和汝湖镇承担了脱贫攻坚和驻镇帮扶任务。

为助力白盆珠镇布心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王国莉2019年开始就带领3位博士党员到村开展精准脱贫工作。针对布心村渔业养殖管理松散、养殖时间长等问题,团队为村民提供最新养殖技术,以提高鱼类品质,缩短养殖周期。2020年村里上百万斤的罗非鱼出现滞销。王国莉带领团队迅速出击,以“党建+融媒体+科技特派员”为突破口,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和销售渠道,拍摄宣传视频、开展直播带货和电商现场认购,既搭建和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又提升了“布心鱼”的知名度。2021年底,作为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王国莉和团队被选派汝湖镇,团队经过广泛调研,决定开发功能性农产品,推广种植效益更高的富硒水稻。2022年下半年,王国莉带领团队以围仔村为中心,联动周边古仙村、埔头村的种植户,打造千亩富硒水稻种植基地。村民杨益富在王国莉团队指导下,顺利收获了品质优良的富硒大米。目前,在驻汝湖镇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汝湖镇已经成功探索富硒大米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建立“镇属国资公司+农村经济联社+普通农户”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统种统收统销,增加集体收入,并为500多位农户增加了约150万元收入。

成为农村科技特派员11年来,王国莉及其团队扎根农村,在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升级方面,服务过柏塘山茶、惠东岩茶、汝湖甜玉米、龙门丝苗米、惠东罗非鱼等众多农产品升级增效项目,为功能农业、精准种植、农业标准制订、“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牌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提供了智力支持,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广农业科技助力村民增收,只是王国莉及其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其中一项帮扶工作。如何整合资源,将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才是他们重点推进的课题。

2022年4月,在广泛调研和协商基础上,王国莉和团队创新提出“大学—政府—乡村—联盟(UGCA)”校地深度合作新模式,推动惠州学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汝湖镇党委、政府高度融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乡村振兴博士驿站——惠州学院-汝湖镇乡村振兴博士驿站(以下简称“博士驿站”),驿站吸引各类博士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实现了与当地“田秀才”“土专家”为代表的优秀乡土人才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并创新探索“乡村出题,博士答题”工作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汝湖是惠州市“甜玉米之乡”,是“广东省一镇一业甜玉米专业镇”和惠州市首批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镇,如何进一步推动甜玉米绿色标准化生产,做优做强汝湖甜玉米产业,助力汝湖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镇创建?面对汝湖镇抛出的问题,博士驿站组织博士团队深入调研,主导完成了驻镇帮扶五年规划、汝湖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新时代生产大队式”撂荒地复耕复种机制探索、汝湖镇甜玉米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等多项调研规划,先后带领学生两次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用脚步丈量汝湖全域村庄开展实践调研,摸清了一二三产融合资源并提出发展建议。其中甜玉米产业调研报告和一二三融合发展规划分别获得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扶专项评比三等奖和优秀奖,联合工作队“党建聚力四促四融,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做法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典型案例。(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