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百千万工程“她”力量 ①丨王国莉:村民致富有了科技“她”力量

发布时间:2024-03-08浏览次数:51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徐徐春风中我们迎来春意盎然的三月。当前,我市正以头号力度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在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处处活跃着女性自信进取、奋发有为、实干奉献的身影。柔肩担重任,巾帼显担当。她们中,有的发挥才干有担当,带领村民致富;有的投身网络直播,为农特产品吆喝带货;有的以女性细致和敏锐另辟蹊径,为村集体创新谋发展……

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惠报全媒体以特别策划——百千万工程“她”力量,挖掘、报道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振兴路上杰出女性的故事,敬请关注!


“王教授可是我们汝湖镇围仔村的科技‘招财宝’。”村民总是这样评价王国莉。

王国莉是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2年,她被遴选为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从此,活跃田间地头服务“三农”,成为她的工作常态。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名代表,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科技志愿者”。

这些年来,她和团队不断创新实践,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解决种养难题,精准培训和指导培养乡土人才实现精准帮扶,也逐渐探索出了乡村振兴服务新路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她”力量。

※以农业科技赋能 助村民增收150万元

“送技术”,以精准科技帮扶农业发展,王国莉让一粒粒好种子长成了农民的致富希望。

“2021,我和团队成员来到汝湖镇开展驻镇帮扶,两年来,打造了千亩锌硒大米种植基地为农户增加了约150万元的收入,以功能农业推广实现连农带农和效益增收。”王国莉说。

“我以前都是种植南晶香占水稻,在王教授指导下,我尝试种植了附加值更高的富硒大米,原来同样的品种,每斤大米卖三四元,现在可以卖到8元以上,收入翻了一倍多。”汝湖镇围仔村农户杨益富说。

汝湖是惠州市“甜玉米之乡”,如何进一步推动甜玉米绿色标准化生产,做优做强汝湖甜玉米产业,助力汝湖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镇创建?

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壮大集体经济、联农带农,王国莉带头推动汝湖镇承办第二十二届广东种业大会鲜食玉米展示惠州分会场活动,选取了五个村组进行鲜食玉米种植示范,并开展了DID甜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和一二三产融合产品成果展示会。

    ※以博士驿站、共富驿站为依托 探索甜玉米全产业链发展的“汝湖模式”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惠州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王国莉及其团队发挥了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

在惠州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王国莉及其团队发挥了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

2022年4月,王国莉和团队创新提出“大学—政府—乡村—联盟(UGCA)”校地深度合作新模式,推动惠州学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惠城区汝湖镇党委、政府高度融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乡村振兴博士驿站——惠州学院-汝湖镇乡村振兴博士驿站(以下简称“博士驿站”),驿站吸引各类博士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实现了与当地“田秀才”“土专家”为代表的优秀乡土人才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并创新探索“乡村出题,博士答题”工作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驿站围绕甜玉米、丝苗米和生猪养殖等核心产业,申报省级粤字号农产品品牌,水果玉米产业孵化落地3个,开展锌硒大米产业融合和产品推介会,充分整合科技小院的技术力量,推动产业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组建科普教育团队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王国莉介绍说:“我指导学生组建的‘玉’才振乡村团队,聚焦甜玉米产业,开展‘玉米创富——数字技术集成农业科技助推甜玉米生产增效富农’项目,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00个示范项目,以‘数字技术+良种良技+标准化生产+品牌培育’核心技术集成,助力探索甜玉米全产业链发展的‘汝湖模式’”。

指导学生组建“玉”才振乡村团队

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涵养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在王国莉看来,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不仅要用送“技”下乡,还要培养和挖掘“土专家”、“田秀才”,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创新探索“科普教育+精准培训”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兴,则农业农村兴。作为一名大学教授,2017年开始王国莉还带头组建了惠州学院“义之教”科普教育服务团队,并于2019年成立“义之教”科普教育特色班,团队师生采用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乡村等服务形式,助力乡村教育帮扶。

团队接下来将继续以科技和人才平台为依托,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汝湖甜玉米规模化、标准化和智慧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文图:惠报全媒体记者叶文青

视频:惠报全媒体记者陈涛

一审:冉万瑾 二审:胡进波 三审:刘恒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