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双百行动”进行时】我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助力惠东滨海盐碱地复耕复种

发布时间:2025-07-05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2025年6月30日,生命科学学院驻惠东县吉隆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与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盐碱地启梦突击队深入惠东滨海盐碱地开展农业科技帮扶。在吉隆河口入考洲洋的大华村盐碱地里,抽穗灌浆期的稻穗在夏风中起伏——这里不仅是农业科技的试验田,更是青年学子成长的实践课堂。我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在此开展盐碱地稻鸭鱼种养结合项目,实现了科研攻关、产业振兴、人才培养的多赢局面。

在吉隆镇大华村试验田观摩机械化插秧

考察盐碱地水稻品种留香优908的穗部性状

盐碱地里的科技攻坚战

前期调研表明,当地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盐碱地的盐度低于0.3%,属于轻度盐碱地;部分地块盐度在0.3%-0.6%之间,属于中度盐度,不适宜种植。我院段中岗副教授带领团队,采用良种、良法与良技配套,指导种植户蔡松彪在撂荒盐碱地上创建复耕复种示范基地50亩。科技特派员团队引进水稻优新品种留香优908和箐两优3261,进行工厂化育秧、机械深翻、灌水排盐、机械化插秧、稻鸭共作、远程监控等技术措施,竭力降低农业种植风险。令人振奋的是,经过三个月的科学管护,试验田两个水稻品种已抽穗灌浆,群体长势良好,每亩苗数超过24万穗,预计亩产将突破800斤。

“稻鸭共育”提升生态、经济效益

试验田创新采用“水稻+青头鸭种养结合”模式,在水稻生长期同步放养鸭子,实现稻鸭共育。稻田里,成群的青头鸭正欢快地觅食。这些鸭子可是我们的田间管理员。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彭慧婷介绍,盐碱地里生长着许多鱼虾蟹贝,鸭子们每天在田间埋头苦干,不仅除草、除虫、吃海鲜,排出的鸭粪还能提升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户蔡松彪笑着算了一笔账:鸭子每天可消灭害虫杂草,减少2次农药使用和谷物饲料成本;鸭粪作为有机肥,可替代水稻生长后期的穗肥,节省化肥成本;预计每亩还可增收鸭子产值近1000元。

科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培育大华村乡村特色产业,我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盐碱地启梦突击队给种植户蔡松彪赠送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引进的箐两优3261水稻种子,准备继续开展晚稻引种试验。此外,科技特派员与村委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突击队对村庄的种植结构、养殖产业、土壤和水质状况展开系统调研,为制定精准帮扶方案奠定基础。大华村委副书记薛玉光表示“村里有连片土地1000多亩,其中盐碱地300多亩,希望专家和大学生们为村里出谋划策、科技赋能,帮助农户突破盐碱地种植瓶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大华村农业现代化水平。”项目负责人段中岗表示,后续将结合调研数据,为乡村提供更多技术培训和产业规划支持,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给种植户赠送箐两优3261水稻种子

科技兴农的薪火相传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我们真正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突击队队长谢伊代·艾买尔感慨道。这位来自新疆阿克苏的姑娘表示,她将把在这里学习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带回家乡,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新疆建设成祖国的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望着即将丰收的稻田,项目负责人段中岗表示:这个项目最宝贵的成果,是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他们带着技术和情怀返乡创业,才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动力。

撰稿:彭慧婷、段中岗;审稿:李希陶;审核:罗传宝